新紀錄 金門發現攀鱸、酒桶冠耳螺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調查,發現台灣可能滅絕的「攀鱸」與東亞新紀錄種「酒桶冠耳螺」。

 

金管處為深入了解金門沿岸的生物多樣性,去年起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率領研究團隊調查金門沿海及河口水域水生動物,去年發現在台灣可能已經滅絕的攀鱸,今年又發現台灣及大陸沿海過去從未記錄過的酒桶冠耳螺。

 

金管處今天(18日)表示,邱郁文研究團隊在金門進行9個月研究調查發現,金門濕地動植物種類與數量豐富,且各區域差異性大,單是螃蟹的種類比預期豐富多樣,且與台灣種類不同;沿海潮間帶與內陸濕地採樣調查比較,金門濕地與潮間帶生物物種豐富,也因棲地環境差異而各有特殊物種。

 

邱郁文研究團隊去年在烈嶼鄉發現攀鱸科魚類經鑑定為攀鱸(Anabas testudineus),俗稱攀木魚、過山鯽,早期在台灣曾有紀錄,但可能因平原污染已經滅絕,現在發現在烈嶼鄉棲息及分布。

 

金管處表示,攀鱸可協助除蚊,是很好的環境教育主角,也可培育發展為金門的明星物種。烈嶼鄉濕地及潮間帶還有台灣北部少見及金門之前只有前埔溪口有記錄的(蝦-虫+魚)虎科,也發現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金龜棲息。

 

邱郁文研究團隊今年2月在金沙溪、塘頭與金門國家公園境內的金寧鄉古寧頭北山海堤沿岸河口發現酒桶狀的殼形、殼表有數條橫向色帶如酒桶的鐵箍的底棲動物,經帶回海生館與文獻資料比對鑑定,證實是過去研究曾經發表的紀錄中並未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大陸記錄過的酒桶冠耳螺(Cassidula doliolum)。

 

金管處表示,酒桶冠耳螺體型不大,殼長約1公分,螺塔低,成熟個體外唇會增厚,有殼齒,過去紀錄主要分布在澳洲、日本、菲律賓及印度等區域,主要棲息在河口或紅樹林的泥灘地或藻類上,生存條件較嚴苛,如棲地維持良好適合生存時,族群量通常數量不少。

 

金管處長林永發表示,將持續推動生態保育,積極進行棲地及物種的保育與環境教育,繼每年暑假舉辦的中學生生物多樣性研習營課程外,6月將在烈嶼鄉加辦一場潮間帶環境教育課程,讓民眾瞭解濕地的美麗與珍貴物種的生命故事,並共同維護濕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原文網址: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92019&id=1